我又病了,是的,这次的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而且目前未查出合理的病因。我已经抱着活一天算一天,活多久算多久的心态。很多人在病中会反思自己的过去。如李开复在《向死而生》中所说:“一次次地质问:褪去这些虚名与成就,你的人生还剩下些什么?”几个月前,我在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中看到这样一句话:“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如果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一个人将会更加努力。类似这样的话在很多成功学的文章中被多次提到。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对于金钱和名利的追求是一刻也不会放过,这样的逻辑是,今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名利,哪怕明天死了也在所不惜。而对于生命有所思考、对于人生有所觉悟的人会想到,金钱、名利终将是身外之物,如果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过,那么一个人会感悟到真实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一、反思起源
最近有关这一切的思考,是源于我今年4月7号住院开始的。那时候的我,已经在通往死亡的路上,趁着自己还有一丝力气走到了医院,终于撑到了住院躺在病床上,浑身发烫,脸色和肢体蜡黄,视力模糊。住院第一天的10瓶点滴救了我一命,也可能是苍天保佑,我活过来了。住院和输液的过程中,我又一次体会到了龙应台的那句话:“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至少到目前的27年的生命过程中,很多关口都是我一个人闯过来,背后是家人的鼓励、支持或责骂,但他们却无能为力。而自己的思考并不是从这时候开始,而是这次住院让我先前对人生的思考更深入了一个层面。
二、人生幻象
想起乔布斯。网上疯传乔布斯“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九点半前把一天工作做完”。在网上搜索发现,极少有人质疑这个说法的真实性。假定这个说法是真的,如果乔布斯不是做完工作就爬上床,睡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半的话,那么他不好好睡觉,才导致56岁就挂了。根据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乔布斯有十年的时间离开了苹果,还要求李开复将他的部门卖掉,李开复便将自己部门中的人和他自己都卖出去了。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在坚果Pro手机发布会上说,“那十年乔布斯混的跟SB似的”。
乔布斯一生如此的潮起潮落,最终人生还是提前谢幕,他奋不顾身拼命换来的这一切钱财与功名,对于已经化成累累白骨的他,又有什么意义呢?
又想起自己的三舅。大年三十,他用自己捡破烂的钱买了一个老人手机。大年初二晚上回家喝了点酒就睡觉了,半夜还在打呼噜,但大年初三早上没有起来,走近一看才发现脸色铁青,已经没有了呼吸。火化之前,发现他的右侧脸有血迹,我判断是从鼻腔流出来的,他的死因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64岁的人生,经历了残疾、捡破烂、赌博,被人打被人骂,风里来雨里走的日子,总算有个自己心爱的手机,刚到手两天就撒手人寰。
三舅这一生的极度苦难,在人生的终点画上了句号。无论他生前是否在意这一切,如今都离他而远去。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虽然在三舅火化后,二舅将这新手机装进了三舅的骨灰盒里,但是已经化成一堆白骨的三舅也没有机会再去享用这世间的财物。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回忆这过去的27年,把很多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串联起来,发现这背后似乎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在冥冥之中牵引着自己,走哪些方向的路,遇到什么人和事,思考什么样的人生。
有各种因缘决定了自己出身贫寒,这不是任何人的过错,而是自己遇到的各种因缘。我这些年在争名夺利,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是为了让自己能用适合自己的、自己擅长的方式吃一口饭。在这过程中,我不断改变着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前,我对我的老乡学弟说:“对于很多东西,该争取的要争取,如果得到了更好,得不到了就试着放弃。”
有些东西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确实没什么意义,而恰是这些成为了太多人麻痹自己的武器。那么什么该争取呢?说到底还是金钱和名利。如果人生完全抛弃了这些,在世间是没办法生存的。人要有骨气、有尊严,也要有钱。但每个人得到这些的程度与他人相比是不一样的。有句老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跟比自己强的人比,这样人生才有动力。很多人也太相信自己的努力,却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梦想中的成就。
争取这一切还需要因缘。每个人具足的因缘不同,虽然终究难免走进坟墓,但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生活的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与他们面对的环境、具足的因缘相比,不值一提。很多人甚至经历了轰轰烈烈,也是浮生若梦。所以,经历过执着的努力后,还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就说明这是自己的因缘不能具足而无法成就的问题。这时候如果不去放弃,未来的自己损失的会更多。
生活还是要继续。只是要知道,在不违背道德,对得起良心,在自己具足的因缘之内,该享多大的福,往往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没有任何人主宰着世间,主宰我们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自己的因缘。
我多次提到“因缘”。因缘是啥?不妨仔细思考过去,找出牵引自己的那条线。
三、人生解读
早在前两年,我发现自己的思考,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人讲过了。为何我没有及早发现前人的思想,而在自己用多年的风风雨雨感悟出来人生真相之时才看到前人的讲述呢?也许这将自己牵引到了一个方向:信仰。
当自己开始思考微信成瘾问题后,我便将很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人类思想的问题上。到底为什么太多的人对微信病态性成瘾,又到底为什么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成瘾,反而责怪他人不能像他们一样使用微信?我试图从很多方面去寻找答案,包括人类思维的弱点,以及被这些团队利用的心理现象。从客观角度来说,人类的一些思维存在惯性,且这种惯性是不正常的,但是人意识不到。从主观角度来说,用一个词概括所有不为过:欲望。
我同样试图解读人类的欲望,到底为什么欲望能让人不惜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是不正常的目的。这个不正常的目的甚至可以要求别人也必须微信成瘾。于是我买了一些心理学类书籍,摆在床头,一本接一本去看。这时候,我恰恰忘了,真正能解读这一切的,是更需要自己学习的内容。我知道很多人对我曾经的思考结果嗤之以鼻,不去仔细看我的文章就评头论足。这就是现代病的其中一种。我们每个人都患有这种病,只是区别孰轻孰重而已。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才能进行自我治疗。
2016年8月25日,通过网上申请,安徽宣城弘愿寺为我办理了皈依证,起了法名。2016年11月12日,我在昆明参加了由弘愿寺法师前往昆明主持的皈依仪式,才算真正完成了自己皈依的这个过程。这个梦想正是起源于自己的思考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门领域早已有所记载。我的思考只是这些记载中的冰山一角,却足以让自己的人生发生转折,但要让自己更加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不能仅仅靠自己的思考,更需要尽可能学习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可是自己终究来讲是个凡夫。我这样说不代表自己不去努力为自己的人生修行,而是我还是要靠其他凡夫能懂得的语言去解读欲望。我暂时没有能力去学习高深的佛法,并用通俗的语言使他人接受。我当前一定要靠他人写的心理学书籍,结合自己的经历,让他人认识到有些欲望带给我们的伤害与伤痛。这句话说起来似乎包含的内容很多,实际上很多细小的问题都包含在内,比如认识自己是如何对微信上瘾的,又如何做到反上瘾;认识自己为何在乎一些蝇头小利,却忽视背后存在的大陷阱。但是未来的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放任。
我知道,自己的思考终究来讲只是表面结果,我需要寻找更多印证自己思考结果正确的基础。与北师大珠海分校老师彭露露的想法一致,我需要用佛学思想来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只是彭露露选择了出家修行,而我知道自己只是个凡夫,无法将无边无岸的佛学思想完整地学习,只能是顺着自己对人生的认识,用佛学思想丰富、更新、修正自己的思考结果。
四、人生态度
如果按照公历计算,我今年是27周岁。按照农历计算,我今年是28周岁。如前文所说,由于疾病的影响,我已经抱着活一天算一天,活多久算多久的心态。曾有人说,这不像一个二十多岁的人该有的心态。
未来的世界有无尽的未知,受过去的影响,我对不确定的事物不仅有好奇,也有恐惧。由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影响,我无法付出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代价。所以我自己每做出一个重大决定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此我得到了很多,同样失去了很多。我期望得到更多,但我一点点争取,一点点试错,对一切事情尽力而为,至于结果,无论怎样,都说服自己去接受,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生的幻象又加深了认识。
凡事绝不强求,尽可能顺其自然。如果自己具足了相应的因缘,那么该得到的一定会得到。否则,即使挤破脑袋也是得不到的,就像沙子,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多。欲望也是一样。
心性清寂,尽可能做到人事不染真心。我知道,除了出家修行的人之外,在这个世界上持有真心的人已经不多了,这部分人很多也是将真心放在心里,而用虚伪的表面应对着这个世界。我尽可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让自己的真心不受污染。
这是一个反思,仅仅是反思,而不是解决方案。在闯过一道道大大小小的关口时,我依然会经历很多的痛苦。只是当自己认识到了什么是人生,也就对这一切能够看淡,且不失让自己成长。但这个过程需要自己承受剧烈的痛。
2017年6月9日 21:42初稿
2017年6月9日 22:05增加最后一句话
6 条回复
感觉观点比年龄更成熟吧
也许吧,现在的我,似乎灵魂并不是在这个肉体之上的。
我留意到你的多篇文章提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原来指的是佛法著作。这个世界的发展,本身就是由人的各种欲望驱动的。各种软件也是顺应人的欲望来开发的,当然容易“成瘾”,从开发者的角度看来,要占有市场,就要让客户有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因此,不能让用户“成瘾”的软件,就不是成功的软件。但是每个人都有沟通的欲望,而人类通信从烽火到驿站,从信件到电报,从电子邮件到现在的即时通信,都是在解决沟通时间长的问题,整体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所谓的“微信成瘾”,或许是潜意识里希望和他人沟通,不必强制解除。举例来说,一个企业领导,每天需要考虑各种问题各种方案,微信对他来说就是工具,绝不存在“成瘾”的说法。我们还是需要适应这个世界,顺应发展的趋势,靠自己的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
有的工具制造出来,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好好生活;而有的工具制造出来,则是为了「无限续航」,榨干那剩余价值。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觉得所谓的“成瘾”不是微信的错,是人有沟通的欲望。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本身不是坏的,放纵欲望才是坏的。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应该抑制这一与生俱来的欲望,而是应该适度排解。抑制不是好的解决办法。大禹治水比他的父亲强,就是因为他善于疏导,而不是像他父亲一样“水来土掩”。克服“成瘾”,关键是控制自己,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一个干正事的人,绝不会微信“成瘾”。说微信为了“榨干那剩余价值”,我不认同。微信给沟通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至今盈利的入口都不明显,甚至可以直接关闭掉,这也是它了不起的地方,并没有“榨干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提出的,指的是资本家剥削劳动力,“24小时开机”起源于微信。
当然我现在也用微信,只加生活中认识的熟人,如果有不熟悉的人要加,就用微信小号,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