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微博改变一切》

按:这是我2017年1月18日发给笔友的读书笔记,由于屋子冷,每写一段话都要暖一下手。这篇文章写了四个小时。第一次在网上公开我的读书笔记,不是说明我对这本书有什么思考,实际上这篇读书笔记与这本书的关系并不大,而它引起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对于这篇文章里说的内容,在本博客前面发表的文章里提到过,但是由于被智能机毒害造成的思维混乱、语言组织能力退化,前面的文章写的很乱,而这篇读书笔记将我的思考进行了深度总结,因此公开发表出来。以下是正文。

《微博改变一切》这本书我在2011年就看过了,最近由于自己的思考涉及到这方面,所以又想起了这本书,我就从网上找出了这本书又看了一遍。2011年的时候,我玩微博是依靠一部3G功能机,那时候30M流量够我玩一个月的微博。那时候微博还是一个新产品,尽管微博前面还有个饭否。饭否因为大背景的原因,很长时间内被管控,错过了发展的时机,目前还是小众的平台,而微博有新浪这个大公司来推动,在李开复这本书的宣传下,发展迅速,成为了大众产品,不仅明星、企业家在用,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在网上表现自己。

微博带来的改变,很难用正面或者负面来简单形容。过去的网络,普通网民个体的表达,建立在论坛、博客的平台。这个平台以有线互联网+电脑为基础。后期的微博以无线互联网+手机为基础。我认为,网络交流平台和设备之间并没有关联,因为论坛、博客也可以在无线+手机上来交流表达,微博也类似。不同时期的主流平台与所在时期网络和终端设备的发展恰好结合在了一起。微博的交流呈现出更好的便利性:发表、交流的步骤比论坛、博客少,由于字数的限制,人们表达时的信息量少,减少了阅读时间,使人们在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微博自诞生以来到现在,都是以类似于娱乐的性质来发展,或者说是让人们在广阔的平台上分享自己观点的,而不是局限于类似于QQ空间和后来的微信朋友圈这个小范围内。

然而这本书里没有提到的是消息的碎片化。碎片化,这个词是别人说的,我的理解就是信息的杂乱无章,不具有系统性。微博的交流是碎片化时代到来的起点,后面的网络产品,以及老牌网络产品的发展,已经与曾经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是我最近连续几个月思考的源头。

微博确实改变了一切,从微博开始,到后来的微信,很多人接受了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这个接受,仅有少数人是主动的,多数人是被动的。过去的QQ是建立在娱乐的性质上,微信诞生之初也是一样。它们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新方式,受制于网络和上网设备的发展,还是以娱乐性质为主,并没有使人产生依赖性。随着2013年智能手机不再成为土豪的玩物,借助运营商的活动开始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使用(2016年在工信部的要求下,运营商减少活动开支,因此目前通过办理活动推广手机的方式不多了),QQ和微信的用户数量和在线时间也逐渐增加。如果说微博改变了人们在大范围中的表达方式,那么QQ和微信则改变了熟人之间的交流方式。

我的第一个智能手机是2013年1月购买的,是移动存话费送手机买的。当年4月份去云南就用上了,当时的土豪们已经借助于无线设备上的QQ来传播消息,我的智能机则保证了我能看到更多的消息。后来除了聊天工具,其他app们在2014年发展最为迅速,有很多购物性质的软件有新用户优惠,我的室友为了占便宜,把我们的手机号都拿去注册,结果让我承受了连续几个月的骚扰短信,尤其是大众点评的推销短信,网站上无法取消订阅,无法解绑手机,每天都用不同的号码发送导致无法简单用黑名单进行拦截,当然那时候的智能手机不具有智能拦截的功能。后来我的处理方法是,我购买了新号码,把大众点评绑定的手机改绑到这个新号码上,然后将新号码销户。现在各种app覆盖所有我们能接触的领域,似乎简化了我们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但是也带给我们很多不好的影响。

2014年以后,4G网的普及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4G手机无论是高端机还是低端机都被不同收入的人所使用。传统的功能机越来越少见了。这时候的QQ和微信也利用这个特点,开始绑架用户了。从我的分析来看,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式。(1)宣传和推销手机端app。在各种迅速发展的软件市场和下载平台登上头条,诱导用户下载。(2)降低使用难度。这个包括简化了聊天难度,过去的功能机使用3G QQ(现在已经不提供服务了)或者java版QQ聊天,不能保证消息的传播速度,而后期的安卓QQ则可以后台接收,还能接收各种类型的消息,聊天难度降低。微信一开始不需要用手机号码注册,因此让很多QQ用户一下子就用上了。(3)强迫用户改变使用习惯,强迫用户随时在线。为啥我用强迫这个词语呢?因为QQ和微信都采用了隐藏退出菜单(后来QQ虽然恢复了退出菜单但实际上无法真正退出),后台多个进程进行守护,目的是避免用户退出软件,强迫用户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如果使用极端方法退出,它也会迅速再次启动,强迫用户使用。而且,QQ也在模糊不同设备在线的界限;微信不显示用户在线状态,于是一些人便假定对方和他一样是在线的。很多人发现这样交流也不错,便以为其他人也是这样用,于是开始借助平台绑架其他人,于是各种QQ群、微信群迅速出现,强迫与之有交流关系的人也随时在线,一对一的交流也如此。被强迫的一些人为了维持这种交流关系,哪怕是脆弱不堪的关系,也不得不绑架自己。

说了这么多,和微博有什么关系呢?因为这是微博出现后带动的。微博也抓住了app发展的时机。曾经的微博控,看到微博app出现后,也开始下载使用,同时微博app也采用了QQ和微信的绑架方法,强迫用户随时交流。至于它和QQ这样做的方式是谁先谁后,我印象应该是腾讯为先。

用户的使用习惯被强迫改变后,QQ和微信的用户数量比微博多了很多。同时,附加的服务也成为了大众产品,比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这些也开始逐渐浪费用户的时间,使越来越多的人在业余时间从看电视、看书、聊天等变成了刷手机,接收各种消息。这些信息包括:聊天消息、微信公众号、朋友圈、QQ空间等。后面的很多提供类似于微信公众号的产品,比如简书、即刻、Light、豌豆荚一览等,都是碎片化消息的专业化提供或传播者。这些消息早已不仅仅占用我们的业余时间,甚至占用我们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人们已经不再是为了自己的一些需求去关注消息,而是养成习惯的一遍又一遍去刷新各种杂乱无章的消息。即使没有新消息出现,也会不由自主去一遍一遍刷新。也就是,不再关注消息,而是等待消息。等待的不是像连载书籍那样的有系统性的消息,而是各种杂乱无章的消息。

杂乱无章的消息当中,有多少是有价值的,有多少是无价值的?其实我们已经很难界定,习惯的被动养成,让我们几乎丧失了分辨消息是否有价值的能力。而消息是否有价值,却影响着我们的交流、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对于价值的分辨,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标准。微博的消息杂乱无章,如果只关注特定的领域,那么这些消息的传播是相对更快的,就好像过去在博客群或者论坛是自己主动寻找,现在是只要你关注了就主动送上门来。再结合自己的搜索和思考,会尽可能系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消息。但是,微博、微信等带来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真假难辨、毫无价值的消息充斥着视野,对有价值的消息进行稀释。

那么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呢?交流,分为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交流。以微信为例,一对一交流就好像我和你在聊天,一对多则是微信群性质的。那一个人和很多人进行一对一聊天呢?我也归类于一对一。网络聊天成本好像比较低,运营商把流量降价了,和一角钱一条的短信相比,或者过去的手机套餐中包含的几百条短信相比,理论上用一定成本的流量费会发送更多的消息。伴随着我前面讲到的用户已经被绑架,用户习惯已经被迫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倾向于线上这个现状,而越来越少的使用传统方式了。QQ、微信等已经不再是娱乐工具,而是更类似于传统的交流方式了。

然而这种交流真的提高效率了吗?并没有,反而降低了效率。本来一两句话能表达清楚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琐碎;本来十分钟的电话能解决的问题,在微信上却用了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人们处于等待消息的焦虑之中;本来轻重不同的事情,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合理处置;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无法在不同的时间处理不同的事情;工作时间不再系统计划不同时间的工作,管理者或者老板却利用智能设备让员工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处理工作,且没有加班费;……这些情况在一对一聊天和一对多聊天中都是平等出现的。在我仔细回想这些年以不同的方式接收的这些消息,将有价值的和没有价值的进行分离,我发现:重要的、紧急的消息,对于发送者来说,仍然还是采用了最基础的通讯手段——电话和普通短信来发送(比如我们学校发送通知使用的是企信通);不紧急的、无价值的消息,便使用网络进行发送。那么,当时不紧急的、没有被接收者及时收到的,后面变得紧急的时候,也让发送者使用了传统方法联系接收者。这段话我说的有点琐碎,不知道你能否理解。当然有些人以为对方也是24小时在线,无论多么紧急,都使用线上交流,往往对方因为没有及时看到而造成后果。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发生多次,我虽然从来不这样发送消息,但是我是接收者;我上网搜索、在微博询问其他人,也发现在其他一些人身上会出现何种情况。

同时,各种杂乱无章的阅读,让人们很难再系统去读书和写作,甚至无法认真读几百个字以上的长文,我更是遇到过连多条聊天消息都无法仔细看完的人。可是接收和阅读这些消息的时间却已经消耗了,这就是我认为浪费时间的原因。

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没有能力去在所有的方面与所有不同类型的人都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关系,只能倾向于更符合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进行交流。我认为的合理方式就是交流的信息价值。比如我们互相发送读书笔记,将自己的看法凝聚在一起发送,更有系统性,更全面了解了一本书和读书人的观点,要比在微信聊天东一句西一句的价值高得多。还比如交流工作,往往一通电话或者一条受制于费用、经过概括总结而成的短信,要比琐碎的微信消息价值高得多。如果是朋友之间的交流,见个面,一起吃个饭一起逛街,这种交流也要比网上交流价值高得多。线上的消息由于过于杂乱,不能引起人过度的重视,更何况大量没有价值的内容稀释了有价值的内容,对我们这种没有分辨能力的人来说,没有办法对每条消息都引起重视,却更容易忽略掉有价值的东西。

过去的人一个月话费高于50元都会觉得很贵,那时候50元可能会打200分钟电话,发200条短信。而现在50元话费能买2G流量,虽然发送200条微信消息不会用掉太多流量,可是2G流量对于一些人来说还是不够用,超出的流量费用,算上打电话的费用,可能远超于50元,还不觉得贵吗?如果觉得贵,那花了这么多钱到底都得到了什么?

由微博引起、被微信发扬光大的上述这些情况,正吞噬着很多人的时间、青春和梦想,现在的人无论年纪长幼,无论学历高低,本该具有的各种能力都被上述的情况所影响和抹杀,逐渐泯灭。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些,却拿着“现代人已经无法回到过去”这个笼统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不设法挽救自己。当我意识到这些带给我的后果,在我去北京出发之前,我关掉了智能手机,回家后把智能手机送给了家人,转换了手机套餐,不再24小时在线,用上了传统的功能手机。我要找回自己本该具有的能力。我重新开启了独立博客,重新锻炼自己深度阅读、深度思考的能力,改变自己出现的注意力不集中、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下降的现状。我在网上留下了自己告别智能机的消息,有朋友问我:“你不认为自己与社会脱轨吗?你不怕与其他人的交流吗?”而这10天以来,我还可以在电脑上用QQ交流,我还可以打电话发短信。距离没有变远,反而更重视对方的一言一行。

我不是学社会学的,也不是互联网相关的,有些内容我不知道该如何用合适的语言去概括,如果概括的不好,还请包涵。

发表回复